2020年,新冠肺炎疫情是對保險業的一次考驗,盡管財險市場規模保費增速放緩,但行業險種結構持續調整,風險保障金額不斷提高,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逐漸提升,進入向高質量發展的調整期。
2020年是人類歷史上值得記述的一年:這一年,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,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。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,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,我國準確判斷形勢,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、世界矚目、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,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。
深冬已至,春回不遠。尋求高質量轉型的租賃業走過了不平凡的2020年。這一年,雖遇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,但一系列與租賃業發展相關的監管、法律、外匯等政策不斷出臺,在進一步規范并引導行業有序、健康發展的同時,也為租賃公司在變局下應對多重挑戰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具有數量大、期限長、來源穩定等特點的保險資金,在服務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方面擁有天然優勢,也被寄予厚望。數據顯示,截至2020年10月末,保險資金運用余額20.85萬億元,較年初增長12.5%,保險資金通過債券、股票和非公開市場投資為實體經濟融資18萬億元。
2020年是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收官之年。經過3年的防與治,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工作取得明顯成效,監管短板不斷補齊。面對疫情沖擊,金融系統保持穩健運行,韌性與潛力凸顯。
2020年即將謝幕,這一年,其短如一瞬。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,人們遭受的苦難與恐慌是巨大的,迸發的勇氣與能量是驚人的;人與人之間的命運是相通的,而人與人之間的“撕裂”又是空前的。
2020年,信托通道業務持續收縮,支持實體經濟力度不減。中國銀保監會信托部主任賴秀福近日在接受《金融時報》記者專訪時透露,截至2020年10月末,全行業受托管理信托資產余額20.74萬億元,其中,事務管理類信托資產余額9.16萬億元,比年初減少1.49萬億元,行業粗放式增長勢頭得到初步遏制,多層嵌套、資金空轉現象明顯減少。與此同時,全行業直接投入實體經濟(不含房地產業)信托資產余額15.68萬億元,占全部信托資產余額63.24%,占比較年初提高2.51個百分點。投向小微企業的信托資產余額2.36萬億元,為金融服務小微、民營企業發展體系提供了有效補充。
“零容忍”態度貫穿今年資本市場監管全年。證監系統通過強有力的稽查執法,傳遞出對違法違規行為“零容忍”的鮮明信號。
今年是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關鍵之年,也是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“十三五”規劃的收官之年。要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,首要任務即是防控金融風險。其中,就保險業而言,疊加行業自身轉型與多年積累的市場問題釋放,行業同樣面臨不小挑戰。
2020年即將過去。這一年,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沖擊,銀行業也因此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。一年來,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,提高政治站位,主動作為,在危機中搶機遇抓先機,做好“六穩”工作,落實“六保”任務,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,讓利實體經濟,增加有效資金供給,優化信貸投向結構,更加注重金融支持的有效性與精準性,使更多資金流入實體經濟領域,發力脫貧攻堅、助力高質量發展,交出了一份亮麗答卷。本期策劃從銀行業機構這一年如何有效支持實體經濟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、推動理財業務轉型發展等角度進行回顧與展望。
落實資管新規、推進理財轉型的2020年看點紛呈。一方面,疫情給經濟金融運行帶來壓力,使銀行理財轉型承壓;另一方面,線上理財的快速發展,以及凈值型產品加速布局對行業的變革和消費者的教育,也給銀行帶來發展理財業務的機會。在持續推動產品凈值化和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發展的進程中,銀行理財積極應對轉型壓力,把握新時代背景下財富管理市場發展的機遇。
今年以來,作為我國金融系統的重要支柱,銀行業金融機構為更好地應對潛在風險,前瞻性地加大不良處置和撥備計提力度,有效增厚風險抵御“安全墊”。與此同時,我國影子銀行治理已取得積極成效,資金空轉問題明顯改善,今年以來,銀行業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,增加有效資金供給,優化信貸投向結構,更多資金流入實體經濟領域,交出了一份銀行業防風險的亮麗答卷。
2020年,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沖擊。如何助力大小企業“活下去、留下來、強起來”,考驗著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有效性與精準性。
決戰決勝脫貧攻堅,中國金融業積極應對疫情和洪澇災害對脫貧攻堅戰的影響,聚焦深度貧困攻堅克難,保持金融支持力度不減,創新銀行、保險、擔保等多種組合服務模式,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積極貢獻。
截至2020年,國內開業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已達到27家;僅2020年,就有5家消費金融公司獲批。與此同時,《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》《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(征求意見稿)》以及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下調等政策接連出臺,直接或間接對行業產生影響。這一年,“疫情”成為貫穿全年的關鍵詞,從年初共同抗疫,到抗疫與經營工作并重,再到數字化轉型加速,消費金融行業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,進行著自我變革。
2020年行至年末:從規模來看,從年初開始,信托業已妥妥地排在銀行業、保險業之后;從發展來看,同樣處于嚴監管、強監管的大環境中,信托業開啟了艱難轉型謀變之路。12月9日結束的2020年中國信托業年會,為信托業接下來發展明確了方向——夯實受托人定位根基。用中國銀保監會黨委委員、副主席黃洪的話來說,“信托業發展歷史一再表明,堅守受托人的根本定位,堅決回歸信托本源,堅持信托法律關系,做精做細信托主業,是信托業的根本出路,也是實現信托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。”
在政策環境不斷優化、改革重組加快推進下,中小銀行煥發生機,推動我國多層次的銀行體系健康發展。與此同時,銀行業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,按下了新一輪數字化轉型的“快進鍵”,為銀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。
2020年,人民幣匯率經受住了國內外復雜形勢的沖擊考驗。
根據同花順iFinD統計顯示,截至12月15日,今年A股股票市場融資金額達12762億元,較去年全年融資額增幅近三成。債券市場發行金額同樣增加顯著,今年前10個月,債券市場累計發行各類債券47.24萬億元,同比增長超過兩成。
數據顯示,今年前10個月,人身險公司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8102億元,同比增長6.8%;原保險賠付支出4968億元,同比增長4.5%;保險金額1068萬億元,同比增長14.4%。
今年以來,貸款市場報價利率(LPR)改革穩步推進,有效疏通利率傳導機制,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效果明顯,有力地支持了疫情沖擊下中國經濟的穩定恢復。
近期,中國通過一系列表態和實際行動宣告了堅持擴大開放的決心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莊嚴宣告要“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”,進博會順利舉辦,15國共同簽署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》等,一系列舉世矚目的行動表明,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正越開越大......
金融系統圍繞抗擊疫情、復工復產、“六穩”“六保”不斷推出創新舉措,加大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力度,前10個月,金融部門累計向實體經濟讓利約1.25萬億元。
人行大連市中支開展“智慧伴我行 絢麗女人節”“三八”節系列活動
提升農民合作社質量 助力鄉村振興
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銀行河北保定分行聚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
農行河北張家口分行開展“一攬子”服務助推鄉村振興